田野上的追梦人
盛夏的风拂过湖南临湘聂市镇的田野,像一双温柔的手,轻轻抚摸着友谊村复垦田垄里的新绿。刚播下的黄豆已抽出10多公分的幼苗,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,每一道叶脉都浸透着生机,恰如这片曾沉寂的土地,正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。村干部卢金柏望着这满眼的希望,总忍不住跟来往的乡亲念叨:
提起张兵驹,聂市镇的男女老少都不陌生。他身上的光环不少——全国种粮大户、湖南省劳动模范、省人大代表,可在他心里,最沉甸甸的始终是“农民”二字。这份对土地的深情执念,要从他的童年说起。出生在聂市镇的农民家庭,田野是他最广阔的游乐场:春日里,他跟着父母在田埂间播撒种子,看嫩绿的秧苗顶破泥土;秋日里,他蹲在收割后的稻田边,捡拾遗漏的稻穗,感受掌心间稻谷的厚重。父母在烈日下躬身劳作的背影、田埂上泥土的清香、丰收时全家脸上的笑意,这些细碎的画面,悄悄在他心底埋下一颗种子——要让这片土地更肥沃,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。
高中毕业后,张兵驹的人生曾拐向另一条路。他学过木匠,指尖磨出厚厚的茧子;进过农具厂,在机器轰鸣中钻研技术。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研劲,更凭着敏锐的商业头脑,他用十年光阴,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农具厂盘活成自己的产业,成了大伙口中“有出息”的老板。可当日子渐渐安稳,他却看着家乡的乡村慢慢失了往日的活力: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磁石,吸走了村里的年轻人,曾经亩产千斤的良田,渐渐被荒草吞噬,聂市镇的烟火气,一点点淡了下去。2008年,农业机械化的春风吹遍乡村,熟悉农机维修的张兵驹,从机器的轰鸣声里嗅到了机遇——回农村去,用机械化种粮,让沉睡的土地重新活过来!
这个决定,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千层浪。家人一致反对:“放着安稳的老板不当,偏要去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你是不是疯了?”外人的质疑也接踵而至,可张兵驹的心早已锚定了田野。2011年,他揣着四处筹集的30万元,承包下200亩土地,种起了一季稻。可创业的路,远比想象中崎岖。选种、播种、施肥、收割,他事事亲力亲为,却因缺经验、少设备,年底一算账,足足亏了10万元。空荡荡的粮囤、家人无奈的叹息、外人的指指点点,像潮水般将他包裹,可他没认输——童年在田里摸爬滚打的日子,早已教会他坚韧。他找到做水稻研究的表哥请教,一次次骑着摩托车跑农科所找专家学习。2012年,他咬咬牙扩大规模,承包下650亩水田种双季稻,还狠心添置了几台农机。这一年,稻穗压弯了稻秆,金黄的稻谷堆满了粮仓,算下来竟赚了20万元。捧着沉甸甸的稻穗,张兵驹笑了,眼角的皱纹里都满是欣慰——这条路,走对了!
2013年,张兵驹牵头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;次年,农机专业合作社也随之成立。合作社的院子里,旋耕机、插秧机、收割机等46台农机整齐排列,阳光下,金属机身泛着耀眼的光,那是现代农业的力量;工具房屋檐上,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的标语被他擦得锃亮,每一个字都刻着他的信念。可他不满足于只“买”农机,在田里摸爬滚打的日子里,他总琢磨着怎么让农活更省力、更高效。传统运送秧盘,要35个人忙得脚不沾地,他便仿照工厂流水线,画出一张张草图,反复修改,终于造出秧盘输送带,5个人就能轻松完成;稻谷收割后运输难,他又盯着水田琢磨,研发出能在泥泞里穿梭的“叉车”;抛秧机、平田器也相继诞生,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发明,不仅拿下了国家专利,更让他成了全国农机使用一线月,《人民日报》以“田间土专家”为题报道他的事迹;同年7月,《人民之友》杂志也将他的故事推向大众。这份从田野里长出来的创新,就这样传遍了全国。如今,合作社每天能机耕560亩、机收880亩、机插380亩、机防820亩、烘干稻谷150吨,曾经靠天吃饭的农田,早已换了新模样。“一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”这句话,张兵驹常挂在嘴边,更刻在心里。合作社推行“六个统一”服务,从农资供应到农事指导,从病虫害防治到收割收购,像一位“一站式管家”,把农户的难题都扛了下来。不愿种双季稻的,合作社免费育秧,把希望的种苗送到田边;缺劳力的,合作社代耕代插,让田地不荒一分;没地方存粮的,合作社代收代烘,让稻谷颗粒归仓。农户们可以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,每年稳稳拿租金;也能自己种,合作社提供技术和农机支持。算下来,每户每亩地能增收节支约80
元,曾经冷清的村庄,又响起了欢声笑语,烟火气渐渐浓了起来。2018年,合作社为300户贫困户提供了1500多次免费农机服务,帮他们增收超300万元。张兵驹的办公桌上,放着一本厚厚的台账,里面记着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:谁家缺劳力,谁家种了多少田,谁家需要什么帮助。他总说:“都是乡里乡亲,能帮一把,就绝不能袖手旁观。”
2024年的省人代会上,他提出的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、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”的建议,精准戳中“三农”发展痛点,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;2025年的省人代会上,他又立足长江流域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,提交《关于提升长江临湘段防御能力建设的建议》,同样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。今年5月中下旬,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、副主任杨浩东带队,联合省水利厅、财政厅、发改委等单位深入临湘实地调研督办,让纸上的建议,真正落到了田间地头,惠及百姓。有人问他:“跑这么多地方,累不累?”他笑着摇头:“乡亲们把信任交给我,我就得把他们的心里话带到会上,这点累,算啥?”这两年,张兵驹又跟荒地较上了劲。2024
年7月,“双抢”的忙碌刚过,他就自筹100万元,要复垦聂市镇长源村的三片撂荒地。那些田地因缺水,荒了好些年,杂草长得比人高,灌木在地里扎了根。从8月起,6台挖掘机、6台铲车天天在田里作业,轰鸣声里,荒草被清除,土地被翻耕;张兵驹也泡在工地,晒得黝黑,一忙就是50多天。最棘手的是灌溉——长源村的田地离黄盖湖有3公里远,海拔还低了30米,要把湖水引到田里,难如登天。张兵驹围着田地转了一天又一天,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,终于想出“五级提水法”:从黄盖湖到撇洪渠,再到抗旱机埠、山塘水库,最后引入农田,分五段接力,让湖水“爬坡”。他还在村里铺了3100多米管道,装了30多台水泵和4座泵站,硬生生让湖水“往高处流”。当绿油油的稻子铺满曾经的荒地时,三个村民组的代表捧着锦旗来了,灯台组组长李炎林不善言辞,只是紧紧握着张兵驹的手,反复说:“浇灌不愁了,田里就有收成了!”锦旗上“改善农田基础设施、助力农民增产增收”的金字,在阳光下格外耀眼。今年清明节,张兵驹去友谊村祭奠先人,看到大片荒田,心里又疼了。他主动找到村委会,提出免费复垦。40
天后,80亩荒地变成了平整的良田,周边300多亩荒田也陆续开始复垦。新建渔场周边300多亩荒山改造“烂尾”,渔场工作人员高华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他,张兵驹一口答应:“我来改,改完了我来种!”这句承诺,不仅让渔场每年多了3万元集体收入,更让荒山有了重生的希望。如今,张兵驹已经改造、流转了1000多亩荒田,投入超过200万元。钱不够了,他就去银行贷了300万元,计划今明两年再新增2000亩耕地,全部种上黄豆。“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咱农民就得守住土地,种好粮。”说这话时,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的田野,夕阳洒在他脸上,眼里满是坚定的光。夕阳西下,余晖铺满聂市镇的田垄,张兵驹的身影在田埂上被拉得很长。从农民到老板,再从老板回归农民,最后成长为为民发声的人大代表,他的人生看似绕了一圈,实则始终朝着心底的方向——那片滋养他的土地。他像一颗饱满的种子,在田野里深深扎根、向阳生长,用汗水浇灌希望,用智慧点亮乡村,用情怀温暖乡亲,用担当践行使命。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他的追梦路还在继续,而他的故事,也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农人,在这里播撒希望,书写更辉煌的篇章。

